[ 7] 安贫乐道是否意味着失败 曦曦(Sissu) (Wed Mar 12)
--------------------------------------------------------------------------------
读过中国杂志上一则故事,介绍旅美音乐家谭盾,初赴美时曾为生计所迫在
纽约的一间银行门外拉琴卖艺,与他做伴的还有一黑人乐手。十年后的一天,谭
盾路过那间银行时瞧见昔日同伴仍在老地方卖艺。那黑人问谭盾如今在哪里卖
艺,谭盾说在卡内基(纽约著名音乐厅)拉呢。那黑人便打趣道:"在那能挣着
钱吗?"谭盾也幽默地回应:"还行。"这本来是个很有趣的段子,可惜段子随后
的说教才煞风景呢,板着面孔告诫读者,谭盾靠自我奋斗在洋人的地界上功成名
就,而那黑人因庸庸碌碌十年落得终日在街头卖艺。这种评论令我觉得好笑,且
过于"中国特色"。在西方,街头艺术是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街头艺术家同样是
艺术家,不论你在街头表演还是在音乐厅表演,无贵贱之分,都是受人尊敬的职
业艺术家。有些街头乐队水准相当不错,并演出了名气,每天他们到固定的广场
上班演奏时,会有乐迷拥在周围,并风风光光地出售自己乐队的CD。一些成功的
街头乐手、画家的收入,与一介办公室职员的薪水相若,其中有些街头艺术家就
靠着在街头、集市上为行人提供娱乐置了房产。我有位朋友原在大乐团拉小提
琴,可他嫌不自由,便放弃了整天着礼服在音乐厅表演的职位,宁愿下到酒吧、
街头狂欢节上去表演,他认为这种与观众近距离的交流,更令他放松惬意。周围
亲友也理解他的个人志趣,无人认为他胸无大志,不思进取。成功不应只是狭隘
的成名成家,而鄙视平凡的普罗大众才是低俗的心态。
一位走街串巷去酒吧、幼儿园、小学校讲故事的说书人,一次晚餐时与熟识
的中国女士聊天。那中国女士好心地替他出谋划策说:"反正你在这里也没工作,
那不如去中国教英语。还能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和一份稳定的收入。"那说书人很
惊讶地认真纠正该女士:"太太,我是自由职业者。我的专业就是走街串巷为老
百姓说书。您怎么能说这不是一项职业呢?我不去中国,我不愿背井离乡。"那
中国女士餐后言之凿凿地发感慨:"看他一个穷说书的,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哪,
朝不保夕,帮他找条出路还不领情。看来我们中国人是好样的,我们来到你们西
方赤手空拳地打拚出自己的一份白领体面职业、中产阶级薪水和小洋楼……"西
方人都睁大眼睛瞧着她。本来西方朋友还挺可怜这位女士的。该女士的丈夫和10
岁的女儿都留在中国,她独自漂泊异乡打拚,已四年没见过女儿了。西方人特不
能想象夫妻长久分居,家庭不能团聚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痛苦,因此西方丈夫出
差时常会携太太同行。而丧失天伦之乐的痛苦,是洋楼、白领、高薪等所不能弥
补的人生缺憾。在西方人眼中为出人头地付出如此代价,是否太残酷。人生难道
就只有这种浅薄的成功标准吗?难道不愿背井离乡、不向往洋楼、白领阶层,仅
满足安贫乐道的淡泊人生就是失败者?为何中国人总势利地以财富、洋楼、学位、
白领等物质的东西来论英雄?为何平凡地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就不被
认为是好样的?难道中国人不能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观是否有问题?是否太过功
利主义的庸俗?其实在西方自由职业者特普遍,有自由歌唱家、自由舞蹈家、自
由教师,还有自由护士、自由译者、自由教练等,这些人虽不去写字楼上班,也
无稳定的收入,但他们都是专业人士,没人歧视他们"没单位"。("单位"是中国\
大陆特有的名词)
奥地利维也纳有间中餐馆老板,托在匈牙利的华人朋友帮忙物色几位匈国侍
者,东欧的薪水标准比维也纳低,这样可节省些成本,老板也允诺他付的工资肯
定比匈牙利高出许多。华人朋友爽快地表示,西欧的工资比东欧高,匈国人也挺
拮据的,这事容易办妥。没料到他问了一些匈国人后都竟然不为所动。这位华人
纳闷地对匈国人解释:"你平常在维也纳上班,周末就回匈牙利,个把小时的车程
又没多远,而工资可是比在本国高出一、二倍。这么好的机会干吗不干呀?"匈国
人答:"我每天下班后都和家人一起吃顿团圆晚餐,我不想走。我要那么多钱干什
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