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向往功成名就的中国大学生 曦曦(Sissu) (Wed Mar 12)
--------------------------------------------------------------------------------
在中国留学的外国人几乎都与中国大学生结为一帮一的互助组,你教我
汉语一小时,我帮你纠正英语一小时。在中国留学的老外圈子里的"官方语
言",是一套自己独特的洋汉语。比如,老外汉语里把互相学习的伙伴称其
为我的"互相"。老外留学生间对话常常是中英合璧,比如"How's itgoing?"
"Oh,it's just'taimafan!'"("你今天怎样?我今天太麻烦了。")或
"You're really'shuaidaile!'""你真是帅呆了。"留学生与中国"互相"物
物交换的同时,西方人也抱怨与"互相"大学生聊天没劲。比如我每次与我的
"互相"互相完后,都会跑到校门外与我的那帮布衣哥们、姐们扎堆解解闷,
与陋巷里的摊贩、个体画家、餐厅服务员、出租车司机什么的侃大山,那才
叫过瘾。这些普通草民都是实实在在地生活着,你有机会与他们掏心窝里的
话,与他们唠家常,倾诉过日子的甜酸苦辣,一起笑、一起骂、一起哭,有
滋有味。而中国的大学生们常常太一本正经,个个都踌躇满志,期盼成为干
番大事的成功者,人人都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对于我们西方青年来说,如今
对这种人生观早已失去了兴趣,我们更在意"平凡着、生活着。"
在中国大学生眼中我是典型的胸无大志者,不想挣大钱、不想出巨著、
不想干什么大事业、甚至也不想读高学位,我最在意每天是否过得快活有
趣,没想过设计自己的"锦绣前程"。因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的差异,使
我们留学生往往没情绪与中国大学生聊那些如何功成名就的人生话题,对我
们来说特Boring(枯燥)。有时在留学生宿舍楼道里,会听见这样的对话:
"啊呀,不好,我的'互相'就要来了,就说我不在。我烦透了正襟危坐着空
谈什么世界政局、名人名著。"对比之下,我们西方青年更热衷去亚洲、非
洲、南美等不发达的地区当一名志愿工作者,比如义务医生、教师,有机会
帮助所需要的人,这种人生特别带劲和有意义,这才体现自己的价值,充满
成就感。
一次一中国朋友考我。他问"长江里有几条船?"我茫然着。朋友笑起来
说:"只有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中国人对抛头露脸的荣耀感
留给我颇深的印象。在电视上看到采访一华人女士,她说当其老爸见到克林
顿夫妇邀请女儿到白宫参加国庆午宴的请柬时,爸爸激动得老泪纵横。当然
去白宫做客的确是难得的机会,不过与"人民公仆"同进一次午餐,怎至于激
动得落泪,西方人多会以平常心对待。这也令我产生了另一个感叹,不管是
大陆、港台的官员、名人,他们出街时个个派头十足,要不就墨镜遮面。而
欧美的大人物则非常注重平民化,欧洲老百姓常会在街头碰见王室成员随意
逛街、购物。如戴安娜王妃生前的一个圣诞节前夕,她去拜访为其看病的中
医师。戴妃亲自上伦敦哈罗斯百货公司选来礼物,然后肩上扛着这一大箱礼
物穿街走巷。那医生回忆说,当戴妃汗岑岑地进门后,她掂了掂那箱子觉得
蛮重的,没料到戴妃居然既无保镖也无随从帮忙,一介王妃也不计较在大街
上独个扛着箱子是什么样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