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3-05
|
#14
|
高级会员
  
注册: 02年05月24日
来自: 梦幻国度
帖子: 587
声望力: 29
声望:
17 
精华:5
现金:69880两梁山币
资产:69880两梁山币
致谢数: 0
获感谢文章数:0 获会员感谢数:0
|
田中的战争――杨和莱因哈特
田中的战争――杨和莱因哈特
讨论银英中的战争,首先要从田中芳树入手。如果说其对政治和历史的观点是他想表达的主
题,那战争便是其吸引人的卖点了。作为作者,这个杀人王对战争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全书的
战争描写。依在下之见,田中充其量是一个军事爱好者,他能抓住战争中的许多重要因素和原
则,但在许多方面的处理却颇有不当之处。例如以下几个方面:
1、要塞的作用。
书中的伊谢尔伦要塞实在可谓难攻不落,意义更是重大。莱因哈特集10万余战舰和诸多名将对
杨文理不足两万舰残兵加伊谢尔伦竟拿不下来,实在厉害。但田中真想这样吗?首先、书中无
论是同盟还是帝国均有多次以3万-5万舰对伊谢尔伦及其驻留舰队发起攻略。难道这些计划者都
是十足的蠢材,硬要拿脑袋碰石头,碰疼了才知道?他们事先就不能进行数据模拟?其次、奥
贝斯坦及莱因哈特都对攻占伊谢尔伦要塞的难度不甚在意,这或可解释为他们都准备进攻费
沙。但另两位名将罗严塔尔和米达麦亚对那位技术上将的计划不以为然的评价更说明问题。
“试问杀一头大象难?还是杀一万只老鼠较难?当然是后者较难。胥夫特那家伙连这种团结力
量大的集体战的意义都不懂,还能成什么大事?”的发言便是明证。可见在田中心中的银英世
界军事家眼里,伊谢尔伦要塞并非难攻不落,难的不过是不流血而已。然而通过田中的描写,
大部分读者都会赞赏胥夫特的计划,并有一个要塞至少可抵3个舰队的印象。witwind更是断言
田中想写一个难攻不落伊谢尔伦要塞,并以此反驳在下的杨舰队不在时罗严塔尔的同盟攻略计
划。所以我认为,田中对要塞的作用的描写背离了原意,是不成功的。事实上,防御和进攻的
难易之比在战争史上不断变化,并决定一个时代的战略战术思想。田中拿攻强于守时代的思想
强套在守强于攻时代的事实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错误。
2、海战还是陆战?
银英中的战争就其武器性能而言,近似海战而非陆战。但书中许多战役明显抄袭自史上许多陆
上战役。陆战和海战的作战方法、损伤比例、战场进程、战略战役战术的分野均有所不同。以
航空母舰这个兵种而言,模仿海军中同名舰艇而设,功能也大体相同。但田中是如何使用的
呢?其一、因其装甲较厚,做墙用;其二、接近战时,放出舰载艇,而且对舰杀伤力很小,主
要用于舰载艇自相残杀。不论现实海战,即使以银英中武器性能而言,航母也应是远程主要打
击力量,而作用也应大得多。我以为,这个兵种的设定是完全失败的。症结何在,在于田中拿
陆战战役强套海战武器。实际上,这一错误还带来许多问题,尤其影响战役进程和损伤判定,
在此就不一一详叙了。
3、历史还是科幻?
田中写的是架空历史小说,其时代却放在遥远的未来。银英的战争是科幻还是历史?战役当然
是依据历史,但武器是科幻。银英的战争损伤主要出现在胜负以定的扫讨和追击中,而激烈作
战中损失并不大。这一特点在古代,尤其是青铜武器时代十分明显,而在现代战争中则并不突
出。战争的不断演化,有着许多不变的原则,更有许多改变的事实。田中以历史的战争强套未
来的武器,有时露出破绽在所难免。
谈银英中的战争,不可不提其笔下的两位绝代军事天才:杨文理和莱因哈特。田中的描写是否
成功呢?在下以为:不成功,至少杨不成功!还是那句话,田中充其量是一个军事爱好者,要
他凭空虚构两个史上罕见的军事天才实在勉为其难,他只能去抄袭历史上的名将和战役。当情
节需要且无可抄袭时,有时便不免露出破绽了。在下曾撰文反驳witwind对田中的质疑,但那大
多在战略层面。事实上,我认为田中在这一层面上表现还不错。但在具体的战场上,如上所
叙,田中从整体战争观到具体武器设定都缺少仔细的考虑。在这一背景下,田中是如何演绎的
呢?
一、杨威利
田中似乎更想把杨描写成一个战略家,他称注意力集中于具体战场的尤里安为小莱因哈特而不
是小杨就是证明。但受时局所限,杨在战略上的表现乏善可陈。他给人的印象更接近于一个魔
术师,一个以奇略闻名于世的人。虽然杨(田中)认为以少胜多是用兵学上的邪道,但杨正是
在这一点上才展现出才能。
论及战争思想,杨在战术上是所谓“杨威利战术构想”和集中火力于一点;在战略上就是“宇
域管制理论”。
“杨威利战术构想”即将后方支援火力和前方机动兵力分开处理。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而
是一个常识。任何一个十八世纪的团级指挥官都了解步炮协同的重要性,我很难想象银英中的
提督会蠢得不懂这种做法,更很难想象“杨威利战术构想”可在银英中发挥什么作用。事实
上,在全书中“杨威利战术构想”只由吉尔非艾斯完成了一次壮举,大败立典亥姆军,不过我
想这很难归功于所谓“杨威利战术构想”。首先,对手太弱:立典亥姆军编列不合理,指挥官
之间无协调性;而且,双方兵力相差不远:吉尔非艾斯有三个舰队逾30000舰在手,不用此战法
也可轻松击败立典亥姆50000舰。
集中火力于一点则明显抄袭自拿破仑的中晚期战法“集中炮弹在敌防线上打出一个洞来”。但
实际上在具体操作上拿破仑采取的做法远比杨要更复杂和更具应变性。但大多数军事家却认为
拿破仑的卓越之处更在于早期的意大利战役和耶拿战役,对其后期的消耗战法颇多诟病。我认
为,战场上双方火力是处于一种相互牵制的状况。你将火力集中于一点势必带来对敌全战线压
力的减弱,整体战局会如何发展实在耐人寻味。书中描写仿佛并无任何影响,试问怎么可能?
“宇域管制理论”田中语焉不详,也没有任何实际操作,看起来更象杨对自己过于执着于伊谢
尔伦要塞的一种反思而已。
杨在战役中的闪光之处更多的在于“特洛伊木马”一类的奇计,而在战术上田中则归功于杨舰
队神奇的舰队运动。从舒梅坦兹到布劳希契都是由于杨舰队运动让其产生了错觉而中了陷阱,
而我们知道杨舰队的运动是由费雪中将负责。我们想一想,杨舰队的运动要达到惑敌和诱敌的
效果必须出敌意料之外。战斗双方对敌方运动都有预测,而正是费雪一次次超越了敌人的预
测,才导致法伦海特这样的名将丧生。以打牌来比喻,田中给杨三个大鬼,五个小鬼,帝国军
诸将却按只有一副牌来思考问题怎会不上当?那么,杨的获胜是归功于牌技好呢还是出了老
千?而我认为,帝国军诸将的困境更多应归功于费雪“奇迹”般的舰队运动。具体而言,亚姆
力扎会战对米达麦亚和鲁兹时自不用说;巴米利恩会战前期击破舒梅坦兹只能理解为费雪的天
才欺瞒过了舒梅坦兹;而巴米利恩会战中帝国军的提督们“自己正袭向敌人侧面的这种错觉”
也只能认为是费雪的功劳;第11次伊谢尔伦攻略战毕典非尔特和法伦海特“将兵力集结的地方
便成了随后杀至的火力的旋涡中心”,费雪更是居功至伟。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费雪对杨的重
要意义实际上远远超过田中所认为的。杨(田中)盗走了费雪的武勋!此外,我还要质疑田中
如此神化费雪是否适当?一个人可能如此神奇吗?
就杨本人而言,他在战场上并不乏闪光之处。巴米利恩会战前期击破帝国三个舰队固然是奇
略,但会战中打开包围圈一角而造成帝国军混乱实在是一大杰作,但仅凭几次闪光是不足以撑
起杨的天才形象的。杨归根结底是一个奇术师,一个歪门邪道的顶尖高手。他在奇略上的成就
超越了在战略上的成就,也超越了他的战术成就。但战争史上奇略真那么有用吗?很遗憾,并
非如此!首先要注意象奇袭珍珠港之类和杨的奇略处于不同层次,而和杨的做法相近的我只找
到几例:特洛伊木马、陈平送画像解白登之围、西庇阿击败汉尼拔之战中用号角驱退腓尼基大
象、田单火牛阵、郑商劳秦军等,但象杨这样拿奇计当饭吃的人实在古今少有。那为什么别人
不行杨就可以?只因为他是主角吗?
总的来说,田中的“造神运动”并不成功!
二、莱因哈特
如前所叙,我认为田中在战略层次的表现要比战术层次好得多。而相对杨而言,莱因哈特在战
略上的表现璀璨夺目,而在战术上便略逊一筹。在这两个前提下,莱因哈特又有何表现?
莱因哈特的用兵被定义为“华丽的沉淀”,总获得“轻松的胜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战术
上没有作为。在外传中,他只率领少量兵力时,其不凡之处一样光芒四射。第六次伊谢尔伦攻
防战中以2000余兵力玩弄同盟数万大军、迪亚马特星域会战中大胆的敌前回转田中都写得合情
合理。而亚斯提会战中20000舰以1:10的比例重挫同盟40000舰更是合乎战理。无论是斯巴达克
思还是拿破仑以及谢尔曼到毛泽东,均是利用己方部队处在敌分散部队中心位置予以各个击破
的高手,此种战例更是举不胜举。
此后,随着莱因哈特麾下兵力的增加,他展露才华的舞台更多在于对大量兵力的编制和使用,
而在具体战场表现的机会便相对较少。与此同时,杨文理冉冉升起,并在最后巴米利恩会战中
击败莱因哈特,从而令人认为杨在纯战术上胜过莱因哈特。但这不过是在田中的执意下完成,
其中颇多可疑之处。下面对这两人的正面碰撞加以分析:
莱因哈特的战略并无问题,战术也确实妥当。战略上,他引出了杨舰队,令其陷入包围网中
心;战术上,他的机动性纵深阵也令杨一筹莫展。试想,莱因哈特不用和杨一决胜负,他只用
拖住杨即可。双方兵力和指挥差不多,而莱因哈特战术也早准备妥当。胜算若何一目了然。杨
决定出战,与其说是主动,不如说是被迫。杨是想分散莱因哈特兵力然后决一死战,此时胜算
五五开。但莱因哈特兵力分而不散,战局便大不相同。莱因哈特只用拖延时间,不难作到;而
杨胜算极小,近乎赌博。
但田中要让杨获胜,所以莱因哈特才会轻易地中了杨那并不巧妙的圈套。书中明确写到莱因哈
特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杨的正面作战只不过是把广大的自由行星同盟领域当成一个包围歼灭
战的陷阱的一部分而已,当诸将从被派出去的宇宙区域回过头来杀到巴米利恩星域时,这场战
役的高潮才真正开始”。另一方面,在下怎样也看不出即使猜对了杨舰队主力并与之正面会战
有何战术上的好处?厚颜说一句,这种错误连在下也不会犯的呀!莱因哈特这个战争天才又为
何会犯呢?仅仅是因为年少好战?
确认莱因哈特的败因是田中的偏袒,那么杨在纯战术上胜过莱因哈特的印象便更多的象一种错
觉。
三、比较
现在,让鄙人不自量力的比较一下两位军事天才。
战略:莱因哈特的表现机会远多于杨,也发挥的更好
战术:刨掉田中的偏袒,莱因哈特一点也不比杨差,甚至犹有过之
奇略:这完全是杨的天下
田中认定杨是一个战略家,但杨的才华主要体现在奇略上;田中认定莱因哈特是一个战术家,
但莱因哈特却擅长在进入战场之前便夺取了胜利。书中明确指出战术的胜利很难挽回战略上的
劣势,而杨的无数次战术上的胜利始终未能抵消莱因哈特的战略优势。亚姆力扎、利普休塔
特、诸神的黄昏,每一场会战莱因哈特均是堂堂之阵,几近不战而屈人之兵。
战略上的胜利常常不如战术上的胜利一般鼓动人心。真田幸村拼死苦战,博得日本第一强兵的
美誉,但他的努力却未动摇德川家康半点优势。我们是否能以四天王寺一战便认定真田幸村的
战争才能高于德川家康呢?当然不,双方根本不是同一层次的将帅。德川家康的价值在于分裂
丰臣势力,赢取武将派欢心;策反西军大部,小早川秀秋临阵倒戈;大坂冬、夏战假装和谈,
拆毁坚城护壁。如此一步步下来,石田三成、真田幸村根本无能阻止。那杨和莱因哈特的高下
又如何呢?我总觉得好相似。
这个结论和田中的原意想必大不相同,但在下以为应基本准确。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呢?还是那句话:田中充其量是一个军事爱好者,才力不及是主要原因。田中想写好杨,所以
绞尽脑汁想别出心裁,反而漏洞多多;对莱因哈特,田中偷懒照抄现成战例和人物,反而合情
符节。(亚姆力扎仿佛毛泽东第一次反围剿;诸神的黄昏仿佛一战德军放弃未用的谢里芬计
划)
|
What is real? How do you define real? If you're talking about what you can
feel, what you can smell, what you can taste and see, then real is simply
electrical signals interpreted by your brain.
- Morpheus, The Matrix
It came to me when I tried to classify your species. I realized that you're
not actually mammals. Every mammal on this planet instinctively develops a
natural equilibrium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but you humans
do not. You move to an area and you multiply and multiply until every
natural resource is consumed. The only way you can survive is to spread to
another area. There is another organism on this planet that follows the same
pattern. Do you know what it is? A virus. Human beings are a disease, a
cancer of this planet. You are a plague, and we are the cure.
- Agent Smith, The Matrix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