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北京老D版发烧友的购盘经验
背景音乐: <老前辈!><老前辈!><老前辈!>*rofl
老家伙徐徐道来:
一、缘起
我与音乐“初恋”始于那个只有红宝书能天天读,其他都是封资修和黄色作品的年代。但初恋逐渐成熟,并且从一而终,日渐忠贞,乃至到了不可自拔的地步。
1970年代,我从授业恩师那里得到了十几张劫后余生的78转胶木唱片(现在学了洋文知道它还有个洋名叫SP),虽然每张只能播放几分钟,但我如获至宝。曲目记得有“金银圆舞曲”、“茶花女序曲”、“波莱罗舞曲”等。后来,又好容易找到一张“梁祝”的LP,也就是密纹唱片,可惜被红卫兵砸坏了,只能断断续续地前三分之一。但我就是从这些SP开始迷恋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的。
随着伟人的去世,文化革命宣布结束,外文书店出现了一些外国古典音乐作品磁带(当然也是D版,那时我国尚未加入国际版权公约),我一下子发现了新大陆,用当工人换来40元的血汗钱大买特买。唉,迄今还有好几箱子,不知道如何处理,扔了心疼,看着生气。后来,认识了一个音乐发烧友,也和我一样痴迷不悟,受他的影响开始买LP,LP让我得到一种返扑归真的感觉,欣赏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时尤其如此。
所幸,1989年,划时代的数字化录音技术问世,出现了激光唱片,也就是现在年轻人喜欢说的CD。我果断地停止了LP的采购,把目光投向激光唱片。90年代初,由于上了大学,进入了白领阶层,工资有所提高,达到百元左右,所以经常到音像商店浏览激光唱片。但是,经常是在商店里看上几个小时,但最后顶多买两三张,因为一张正版的Telarc唱片要98元!俺只能买Naxos公司的,最低价:28元。演奏的倒的确是古典音乐,虽然全部是东欧乐团,但演奏的水平尚可,但录音效果不敢恭维,尤其是分辨率和动态范围。没办法,谁让您是穷人,可又喜欢阳春白雪的外国古典音乐呢?
二、初识D版
记得在1995年夏的某一天,我的邻居突然从日坛附近买回来几张CD,一问价格才12元!在我的要求下,他和我再次回到日坛附近的商店。一看之下,欣喜若狂,所有光盘都是12元,并且买多了好可以优惠。我一下子买了很多张,直到我把自己和邻居的钱全部花光为止。美中不足的是,那里主要是流行音乐,但正版的流行音乐也买不起啊,何况还有一些难得的超值唱片呢。记得当时买到了一张号称能“震坏您的音箱,而且概不负责的”Telarc录制的老柴的“1812序曲”和德国长篇公司录制的一套夏尔・迪图瓦演奏的帕格尼尼“1-6小提琴协奏曲”!
这是我第一次购买D版光盘。
从我个人来说,我确实要感谢D版生产者和经营者,有了他们我才能把过去梦寐以求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拉赫马尼诺夫这些大师的作品请到家,而且是DECCA、Philips和黄牌“德唱”版本啊!
这里,我不对贩卖和生产D版本是否合法发表意见,但我认为D版对穷人来说不啻是一个福音,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囊中羞涩但又有一些高雅爱好的人。有些人很有钱,一张正版唱片对他们来说简直不值一提,但他们往往没有这些雅兴,他们可能有一辆以上的宝马或奔驰、有三个“二奶”,并且,他们的家里经常摆放着三角钢琴和专业级的音响设备,但说到光盘嘛,他们往往就有一张随即附送的样片,顶多买一张Kenny G冒充以下风雅罢了。他们有钱,但永远不知道肖邦是哪一个国家的人。
1995年,由于生计所迫,我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担任了两年的“工程师”,97年香港回归时,我也回归了。所以,D版这两年的具体发展就不知其详了。但我在国外时,经常有人国内带过来D版的软件,说明D版又有了新品种。
回到公司上班之后发现日坛的市场没有了,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北边的一条街有个市场居然也买D版。我过去一看,立刻有了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那里不但买各种游戏(我是游戏白痴,从来不买)、软件,更重要的是那些摊主主要经营古典音乐CD!而且个别摊位还有为数不多的古典音乐VCD,如三巨头的世纪演唱会!
从此,我成为了那个地方的常客,几个熟悉的摊主当我钱不够时,都主动让我先把光盘拿走,下次来时再说。如果哪张盘有毛病,甚至我不喜欢,不用二话,立刻更换。我深深地感到,这种私人买卖比起国营企业好得太多了。起码是有人情味和彼此信任,他们只认识我的脸,我姓甚名谁、在那里工作都不知道。
三、如何对待D版和抢购意识
在几年购买D版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自然不少。但除去技术问题以外,我认为最重要是一点是要有“抢”购意识。D版的的生产往往是随机性的,所选的音乐曲目或电影也只凭制造商的个人喜好,往往不是很专业。一旦看到你想买的盘,要立刻买入,否则很可能很长时间买不到,或永远买不到了。我自己就有过多次经验,买回家一听,或者一播放,发现介质有问题,过两天回去换盘,但已经卖光,现在仍有很多张还没有再次买到。
对于软件光盘,我的看法比较简单,D版软件光盘往往不是一个软件一张,而是将许多东西集成在一起,因此,我认为只要上面有一个自己真正需要的软件,就值得购买。我的逻辑是,不论正版软件再便宜,哪个软件也不可能只卖几块钱。即便是正版经过加密,D版也常常配上解密程序或者注册机和打狗棒一类的东西。另外的一个原因,也许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些软件开发得极差,拿回去一用发现根本就是垃圾,而许多正版经销商的态度极其恶劣,说什么光盘介质没有问题就不能退,所以只有自认倒霉,银子嘛,就算喂狗了,可是爱犬还能向你摇摇尾巴呢。D版则不同,就算你在街头买的,第二天看不到那个卖主了,可上面还有几十个其他软件啊,一点也不亏,就算你都不喜欢,不就是10块钱的损失吗?就算救济下岗人员了,他们也是处于无奈,才会在街头卖盘,何况还要担惊受怕呢。
四、音乐光盘的选购
至于音乐光盘,情况比较复杂。挑选时要注意一些才能买到称心如意的货。以下是我购买古典音乐唱片时要考虑的几个因素,至于流行音乐就免谈了,因为俺不喜欢。
1. 作曲家和曲目: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讨论,因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拿我来说吧,对于马勒,尤其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不用说要耐心挑选D版,就是免费送给我正版光盘,我要不要。原因很简单:不喜欢。
2. 注意出版公司:一定要买大公司的产品,比如说“德唱”(俗称黄牌)、Philips、DECCA、AMI以及Telarc等。Telarc的录音效果是超一流的,但遗憾的是所出的经典作品太少,而且大都是美国乐团演奏的。美国乐团演奏的作品辉煌灿烂,但演奏德奥作品时总是感觉味道不浓,似乎少了一种绅士味。
3. 录音方式:激光唱片的录音方式基本上分为三种,即AAD、ADD和DDD。近来出现了什么4D方式,其实也是DDD方式而已,纯属商家炒作。A指的是模拟,D指的是数字。AAD的意思是原始录音和后期加工采用的模拟方式,最后通过数字方式放在激光盘上。ADD的意思是原始录音是模拟的,但后期加工和光盘上的新号是数字的。而DDD的意思是三个环节都是数字化的。由于模拟信号有一些无法忍受的缺陷,例如静态噪音和动态范围不够等。所以,不言而喻,DDD最好、其次是ADD,AAD最差。但由于数字录音技术是1979年问世的,所以只有比较新的录音才能买到DDD的,一些大师的作品,比如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夜曲,公认是登峰造极之作,但可惜是ADD,所以听的时候有沙沙的噪音,尤其又是钢琴独奏,有一点噪音都很明显,实在遗憾。如果是协奏曲或交响曲,静态噪音的缺点就不明显了,但动态范围窄,听起来兴奋不起来。要追求动态,必须是DDD,这样才能从力度方面区别出来一只双簧管的悠扬和鼓号齐鸣的宏大。
4. 关于立体声问题:这个问题对大多数CD来说不是问题。因为立体声录音技术在1958年就问世了。我不是音乐研究家,所以从来不买录音过早的作品,如克鲁索、卡拉斯演唱的作品等。他们绝对是演唱大师,但我欣赏他们的歌声时,实在忍受不了单声道和静态噪音带来的不快。
5. 有关名词:鉴于现在对盘片名称的翻译十分混乱,在此,我想对有关名词解释一下。
SP Standard Playing,标准唱片,每分钟78转,现在可是古董了。
LP Long Playing,密纹唱片,每分钟16/33/45转,以33的最流行。
LD Laser Disc,激光视盘,最早出现的激光视盘,和传统唱片一样大,现在仍可在卡拉OK厅看到。
CD Compact Disc,激光唱盘,有人在翻译时不查字典,望文生义,将其译成“压缩盘”,可笑。
VCD Video CD,大陆直接称之为VCD,台湾香港等地叫做“小影碟”。
SVCD Super Video CD,超级VCD,输出插口和VCD不一样,图像质量好一些有限。
DVCD Double VCD,双倍密录的VCD,但VCD本身的图像质量就不敢恭维,DVCD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没有流行开。
DVD Digital Video Disc,学名是“数字化视频光盘”,但人们大都不知道,乃直互其洋名:DVD。编码方式是MPEG-2。
D5、D9、D10和D18:
DVD盘都由上下两片片基组成,每片片基上最多可以容纳两层数据,DVD光头能够通过调整焦距来读取这两层数据。在制作过程中,把数据读取面向外,两片片基粘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盘完整的DVD盘。
D5 DVD-5 的简写,即单面单层(SS-SL或Single Side Single Layer),最大4.7G,一面数据,另一面一般印刷了文字或图案。
D9 DVD-9 的简写,即单面双层(SS-DL或Single Side Double Layer),最大8.5G,一面数据,另一面一般印刷了文字或图案。
D10 DVD-10的简写,即双面单层(DS-SL或Double Side Single Layer),最大9.7G,两面都是数据面。
D18 DVD-18的简写,即双面双层(DS-DL或Double Side Double Layer),最大17G, 两面都是数据面。
CD_ROM 学名是“只读光盘存储器”,但人们经常说“光盘”,特指电脑上使用的只读光盘。
CDR 这是刻录机出现之后出现的盘片,是只能刻录一次的只读性可写盘片。
CD-RW 刻录机使用的另一种盘片,是可以多次刻录和可擦写的盘片。
另外,播放各种唱片和视盘的机器中文叫做播放机,英文叫做player,而在电脑播放这些盘片的设备则叫做Drive,也就是驱动器。但刻录机的英文名称叫做Burner,难怪台湾人把刻盘,叫做“烧盘”。
五、关于VCD
俺对于VCD的好感不多,首先由于不是数字信号,所以图像不够清楚,特别是在大电视上观看。其次是动画效应,这是VCD技术本身的限制而不可避免的问题,因为它采用的是“减帧”式压缩。我对动画效应十分敏感,观看具有高速动作的场面时尤其如此。第三,现在D版VCD的品种比DVD要少,挑选余地不多,但价格还比DVD贵,并且一个片子至少需要两张盘。所幸,VCD有这么都缺点,因此当我发现已经有D版的DVD上市后,虽然当时价格很贵,但我立刻中止了VCD的购买,因为我坚信,不用多久,DVD的价格一定会降下来。
鉴于这些原因,我的VCD收藏很少,所以也没必要多说了。这里,我不建议网友在DVD时代,还买那些技术上十分落后的VCD。补充一句,VCD在发达国家几乎见不到,到商店问有没有VCD,店员有时都会感到莫名其妙。看来VCD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产物。
六、DVD的选购
DVD选购涉及的问题较广。要想买到称心如意的DVD,首先要看看市场上的D版DVD存在哪些问题。只有了解这些问题,才能买到好盘,才能知道如何“洗牌”,也就是知道如何更换和筛选已经到手的片子。
目前市场上的D版DVD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枪版
有关版本的问题,DVD市场上有三种说法:DVD版、清晰版、枪版。
这是指DVD是用什么方式制作的母版。DVD指的是用原来的DVD翻录过来的,就是说源信号是数字信号,这种版本是首选。所谓清晰版是通过好的录像带或VCD作为原始图像制作的,不推荐选购。其中最次的一种是“枪版”。所谓的“枪版”指的是用摄像枪在电影院或者专用放映室从屏幕上直接拍摄下来,然后在进行加中文字幕等后期处理,其质量可想而知。图象画面昏暗模糊,没有立体声或几乎没有立体声效果。
俺本人的原则是只买DVD版,别的两种白给都不要。
一般来说,有这样的规律,新片子经常不是DVD版,D版商在没有得到真正的DVD之前,往往为了抢占市场,而先出一些枪版或清晰版。所以,我一般都是等一段时间之后再买新电影。
2. 注意D版商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容易说不清。以前我觉得“碟圣”的牌子(也就是黄色标识的那种),非常好,基本都是DVD版的,而且片子也选得比较精,可以说是首选。但最近发现,有些D版商真是没出息到家了,居然对D版进行D版。自己不费力气,总是要不劳而获,和网上那些盗链高手一样,可以说是一丘之貉。但他们更恶劣,所用的片基、印刷以及制作工艺等,都非常差,经常不读盘,不但坑害消费者,而且有损于守规矩的D版[*rofl,个人觉得这段话很有意思]上的声誉,实在可恶,是D版市场的害群之马。应该群起而攻之。
所以说,D版商也是购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 片名
经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片子过不了多久,就要重新出版一次,好像炒剩饭一样。其实,炒剩饭并不是坏事,因为可以让以前没有买到的人重新有机会购买。但有些人不按规矩办事,新瓶装旧酒,把过去的片子,换一个封面和名字,然后重新上市。
这就给我们选购造成了混乱,一不注意,就会买重复了。
我的经验是,再看封面名称和封底的内容简介时,一定要注意电影的原文名。一般是中文名还了新的,但原文名还是一个。
4. 表里不一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封面和里面的片子不是同一个,这种情况我遇到过多次。更有甚者,封面和光盘上的彩印都是一个片名,而实际上一播放才发现是另外一个片子。
建议买回来之后,要立刻播放一下,即使没有时间看完,也要审查一下为好。
5. 字幕问题
字幕的问题十分重要。即使是我这样学洋文的,看电影时也离不开字幕,除非您是在外国长大的,听力超强,背景知识了如指掌。
有很多种字幕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翻译质量恶劣。了解D版本的制作过程的人都知道,很多字幕都是D版商后加上的,有些译文是购买的,但有些是D版商随便找一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翻译的,翻译质量不堪入目。不懂洋文的人,看完电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没看懂还以为是自己水平低,无法接受西方文化,孰不知自己让人家给蒙了。而像我这样以洋文养家糊口的人,看时看得你七窍生烟,有时让你哭笑不得。比如,有一部非常好叫做《世界中心》的电影,加你让这些SB给糟蹋了。翻译字幕的人连最基本的英文都不懂,居然敢挣翻译的钱,真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里面的笑话不胜枚举,仅举一列。
比如说,主人想让讨厌客人离开,就对身边的仆人说:Show him the door! 直译是“告诉他门在哪儿”,也就是送客的意思,让对方滚蛋。可字幕的翻译居然和英文百分之百的忠实,翻译成“在大门那里展示他!”
另外常见的字幕问题就是和原文不同步,下一个画面还没出现,字幕就出现了,等两分钟之后,人家真正开口说话时,反倒没有字幕了。还有的情况是,原文和字幕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恐怕不是翻译问题了,是从根本上配错了字幕。
6. 画面比例
一般来说,这个问题不是十分常见,很多片子都是直接复制的。但有些D版商耍小聪明,要加一些D版标志,或加一些其他的所谓花絮,因此把画面比例搞坏了。这时,电视机无法自动识别DVD的画面比例,用4:3的屏幕播放传银幕电影,因此造成大长脸的现象,虽然可以通过电视机设置改正过来,但挺讨厌的。
7. 片基
这个问题涉及到D版商的成本问题。记得开始购买DVD时,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比CD重很多。但现在片子越来越薄,放到DVD播放机里,直打转,最后告诉你找不到碟片。
所以,买片子时,要首选厚一些的。
8. 表面
由于DVD的数据密度远远高于VCD和CD,所以的片子表面的要求也更高。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有些CD表面划伤很多,但播放正常,但DVD哪怕只有一点瑕疵,就走不动了。因此,如果你有耐心的话,买的时候,注意一下盘面情况也十分有用。
因此,存放时也要多加注意,千万不要划伤。借给别人时,也要嘱咐清楚。我一般不爱把DVD借给别人,因为有些人认为,反正就是几块钱的事,那片子很不在乎,等还给你时,就完全不能看了。其实,问题根本不是几块钱的事,这是D版,有时,你再想买根本就买不到了。过了这村没这店了。别人赔你几块钱有什么用?
如果说,你在买片子之前了解了以上所说的问题,就会加以注意,买D版的成功率就会提高。
最后,再说补充一点:尽量不要在街头摆摊的地方买片子。他们属于游击队,第二天有问题找他们时,可能就找不到了。尽量在固定的地点选购,而且,尽量在一家选购。这样,商家就会和你熟悉起来,以后你换片子也就容易了。我现在就是这样,只要一有新片到货,买货的小姑娘就会立刻打电话通知我。有时候,我身上带的钱不够了,都可以先扎着,下次再给。